2012年以来,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立足地方文化特色,充分挖掘周边旅游教育资源,确立培养“四有”(有专业知识、有业务技能、有文化内涵、有专业自信)新文旅人才的理念,创建“一区二院七馆”沉浸式新文旅人才无边界教学模式。全方位将场馆沉浸式感受教育融入到情境式课堂,有效打通素质教育、实践技能、“双创”融合之间的教学壁垒。依托无边界课堂、虚拟教研室、云上教学等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,努力培养“四有”新文旅人才。
创建沉浸式无边界
课堂教学模式
一是打造无边界教学场域,构建场馆教育生态共同体。
1.顶层设计构建“一区二院七馆”协同育人机制和生态格局。打破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以及知识、课程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藩篱,将“一区二院七馆”负责人、教授、博士、导游等纳入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教师团队,促进互利共赢、教研相长。打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,强调教育的互动性和知识、经验的分享、交流、创新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。
2.创新设计全方位、全过程场馆教育融入的“三课堂”(专业教育+“双创”教育+社会实践)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体系。将“一区二院七馆”场馆教育全方位、全过程融入“三课堂”,让学生在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中接受地方文化的熏陶;在第二课堂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,开发文旅新产品,参与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旅游服务技能大赛等项目并获得佳绩;在第三课堂中为“一区二院七馆”提供导游、会务、志愿者、解语者等服务。
3.打造无边界课堂与学习环境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,建设智慧学习环境、智慧校园、学习资源平台等,突破实体学习场所与虚拟空间的界限,构建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混合学习环境,包括课堂与课外,家庭、社区与图书馆、博物馆、专业机构等场所都实现实体与虚拟信息系统的结合,实现真实与虚拟、线下与线上学习系统的连接,从而为学习者构建个性化、连续性的学习环境,支持学生实现泛在学习与无边界学习。
二是促进沉浸式行动学习,营造以学为主的教学新生态。
1.建立激励奖惩机制。构建“通识教育+学科专业+实践教学”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,以学生为中心,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与比重,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和课堂趣味性,为学生创造交互性、情境性、连续性的教学环境,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传统模式转向主动、深度与跨界的学习。结合生活与专业实践领域的真实问题重组教学内容,以问题研究为平台开展课堂教学,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解决问题、创新能力结合起来。
2.加强实践实训锻炼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,激励师生共同挖掘“一区二院七馆”地方民族文化特色,举办“让文物说话”“让文物发声”“文创产品设计”大赛,开展教学改革、科学研究、发明创造等活动。通过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,丰富了学生的课程内容选择,跨学科融合通过序列把各学科知识串联起来,形成更加全面、相互衔接、融会贯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。
三是重组传统式教学组织,打造内容情境培养新体系。
1.借助网络平台工具。通过课程共享、自主学习等方式,重构高校内部、高校与高校、企业与社会机构的课堂教学资源配置关系,探索新的学习模式与内涵。无边界课堂中的各类教育主体——校内教师、学工辅导员、管理人员,校外企业、社会组织,均可借用互联网平台重构关系,突破边界实现有效互动。
2.重组教学内容为主题教学。积累并汇集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单位的数据,能够实现课程的智能化和数据化,建立学生个性素质培养方案,提升大学生跨界融合与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无边界课堂的构建更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才发展的新要求,通过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,突破学科的界限、时空的界限、师生知识的界限、学习方式的界限及学习内容的界限,让学生真正认识世界、感知世界,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,符合国家、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。
创新四个层面构建
无固定边界虚拟课堂
一是形式新:打造实体无边界课堂,促进教学互动场域的形成。
以“四有”理念为指导,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行业资源及产业东扩之势,构建“一区二院七馆”协同育人体系及配套的课程生态群格局,利用地域旅游资源形成教与学互动场域,打造无边界课堂。无边界课堂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,在“时空”“进程”“角色”“资源”四个层面构建无固定边界的虚拟课堂,将“一区二院七馆”转化为不同教育模块全方位融入课堂大空间。
1.时空无边界,学习随时随地发生。依托旅游数字模拟沙盘实训室、智慧教室、智能化网上学习平台,进而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,激活“一区二院七馆”教学元素,打造沉浸式教学生态。
2.进程无边界,学习进程适才适性。打破统一的学习进程,将学生培育方案系统拆分为各项资源板块,赋予自主权,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兴趣、认知风格、学习速度等自由拼接,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指导学生个性化成长。
3.角色无边界,学生角色亦师亦生。学生不仅是个体的学习者,也是其他学习者的合作者,甚至是创业合伙人,通过“创新杯”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努力让每一名学生淡化角色边界,并在学习者社区中发挥积极作用。
4.资源无边界,学习资源多样多层。打破知识边界,教学由教室拓展至田野,利用广阔农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学习内容,进而贴近实际进行重构和整合,在劳动中成长,将学习和服务地方、促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。
二是模式新:构建数字虚拟教研室,推动教育要素的协同表达。
建设旅游数字虚拟教研室,建立教学交流群,由资深教授担任“群主”,通过文字、语音、视频、专题讨论、直播等不同方式,交流经验,共享资源。
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将观念从“学生是教师教出来的”转变为“学生在导师引导下通过实践创新,自主学习成才”,学生回到人才培养的主体位置。
虚拟教研室突破时空限制、打破校园围墙,为开展高质量教研交流、高效率资源协同、高水平教研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。虚拟教研室依托元宇宙、物联网和大数据,探索跨校“双导师”制;将专业、学业、行业与职业结合,推动教室、实训室、名师工作室与企业创意室有效衔接,将人才培养与创新项目绑定,让高校、企业和社会等多元教育主体以数据集合或知识单元的形式,紧密连接在同一教学场景和同一知识场域中,有效地整合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,实现多类型、多层次教育要素的同型话语转化与协同表达。
三是组织新:强化发展育人共同体,推广多维度数字云端教学。
1.数字云端平台。依托信息技术,凝聚全国旅游院校优质教育师资力量,依托无边界课堂和虚拟教研室,教师可通过各种线上方式建群,以语音、文字、会议、直播等多种交流形成教研“朋友圈”。通过云端平台,教师能够分享教研理念、改革举措及教研成果,打造教学研究共同体。
2.教研育人共同体。教师发展共同体以获得群体认同为基础,以交流分享教学经验、协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为活动载体,实现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与教师群体发展的共赢。
3.文旅现代产业学院。产业链、教育链、创新链通过高校现代产业学院有效衔接,具有产学研一体化的特点,促进产业发展、教育发展和创新发展,组织无边界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基础,有效打通产业链、教育链和创新链之间的边界,促进教学技术创新。
达成全方位学习目标
发挥示范带动作用
依托“一区二院七馆”地方文化资源,构建起实体、虚拟和组织的无边界状态,新模式突破学校、课堂、教材等既有限制,将校内外、课内外、书本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、智力技能成长和社会性情感性成长以“话题”的形式有效统一整合锻造,达成全方位的学习目标。
无边界教学模式在教学互动中,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科自信、专业平台及成长、社会服务与“双创”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。获得民族文化类区级教学成果奖2项、教改课题1项、质量工程4项,国家科研项目4项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。开发民族文化类实践实训、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百余项,参加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奖3项。
辐射面大,示范带动:无边界教学模式可以较快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,使学生的专业自信心显著增强。数据显示,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从5%升至20%,转专业比例逐年下降,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大幅提升,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等专业技能证书报考率和通过率显著提高。
受益面广,成果显著:无边界教学模式推动教研相长,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。先后获批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、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、广西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项目、国家3A级景区、国有综合性博物馆、国家众创空间、广西高等教育创优计划,建设黄姚古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·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旅游实践教育基地、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(中心)建设项目、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自治区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等省部级以上平台12个。
价值性高,效益显著:共获得科研项目31项,发表论文57篇,出版专著12部,授权专利17项。将科研实力转化为服务社会能力,承担“贺州市住宿设施调查”“八步区实施扶贫移民搬迁‘十三五’规划”等项目55项。2020年10月与昭平县联合主办“首届寿城康养旅游产业发展高峰论坛”。学生在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中获自治区级立项7项,参与人员89人。1000多人次学生为第十届广西(贺州)园林博览会、姑婆山国际越野跑挑战赛、黄姚古镇长寿马拉松等活动提供志愿服务,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被评为志愿者优秀单位。
(杨主泉)
原文链接:
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23-06/06/content_625034.htm?div=-1